热度 2|
入年挂后,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备柴片、食油及过年食品,采购猪肉、鸡、鸭,炸豆腐、蒸年糕、做米馃等。
大年三十(小年廿九)是农历最后一天,也是过年的高潮。这天上午,家家户户从大门到各小门、谷仓、鸡猪舍、牛栏都贴上鲜红的对联,叫做“封岁”,也叫“上红”。大人小孩都要洗澡,穿上干净的新衣裳,欢欢喜喜过大年。做完这些,他们还要在厅堂挂起祖宗画像,摆上供桌,设立香案,摆起鸡、肉、果品等供品,敬奉先人。
现在,很多客家人在除夕下午去氏族祠堂祭祖,在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,进行拜祭,并在祠堂门前燃放鞭炮,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;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,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。
祭祖完成后,就开始吃年夜团圆饭了,饭前一般也会先燃放爆竹(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这样),以示庆贺,图个吉利。年夜饭一般都会有鱼肉鸡鸭等,吃饭的时候,在丰盛的菜肴旁,他们还不忘多放几副碗筷,以示请祖先回来过年。饭前,先给祖先敬酒。席间,让小孩吃鸡腿,以示爱幼。
除夕夜要守岁,每个房间整夜灯火通明,叫"点岁灯"。有些地方连牛栏、猪舍也上灯。这天晚上,小孩都能领到长辈发的压岁钱。
吃完年夜饭后,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聊天、喝差,或看春节晚会,或一起搓麻将、打纸牌。小孩子都会在家门口放烟花,玩耍。
正月初一凌晨,客家人开大门时要放鞭炮,现在多以正月初一零时,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,霎时鞭炮齐鸣,响彻整个寂静的乡村。这天起,大家相见都打拱互道:"拜年,拜年!"这天,儿孙们要给长辈拜年。
正月初一,不扫地,不洗澡,意为“守财”,不要把财气赶走了。
正月初二是转妹家、走亲戚拜年的日子。俗话说“初一崽,初二郎”,女婿要带着妻子小孩,提着礼物到回娘家看望父母,与家人团聚。(转妹家—指出嫁的女儿应尽可能的回娘家探亲与家人团聚)
正月初三是“穷鬼日”,初三送“穷鬼”,这天一大早,他们就把家里积存两天(大年初一、初二不能倒垃圾)的垃圾,往路边一倒,将装垃圾的畚箕往垃圾上一扣,燃上3根香,放3只鞭炮道:"穷鬼去,富鬼归"。这表示送掉了穷鬼,家里从此走向富裕。这天开始也有很多卖“万事顺利”的人登门,一般都回给红包打发他们(卖“万事顺利”,也就是卖春谏)
拜祭也罢,“送穷鬼”也罢,表达的都是客家人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。
过年期间各村庄均有舞龙舞狮队出现,是一种尚武精神。现在还有一些乡村篮球友谊赛等文体节目。
正月初四则是婆婆回娘家的日子,让婆媳二代回娘家的日子错开,才不会家中全无妇人,同时也表显出彼此的伦常观念。
正月初五“出年挂”,新年到此近尾声,转入正常生活生产了。虽接着而来的还有“正月半”(即元宵节),放烟花、放孔明灯等精彩节目,而出年挂之后各行各业都放鞭炮“开张大吉”了。